中國會展業當下處于高光時代,一是在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會展業都處于停擺狀態的當下,只有中國會展生機勃勃,這體現了中國會展人的創新精神和專業能力;二是今年疫情之下所舉辦的展會活動受到了政府高層、媒體、産業人和普通大衆極高的關注,這是前所未有的。但與此同時,中國的會展業正面臨新的挑戰與變化。
誰跨了會展的界?對我們意味著什麽?
從場館的建設看,原來展覽場館都是政府與專業會展公司合作投資建設的,比如上海的國家會展中心是我們東浩蘭生和進博局投資的,西博城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的合資企業。而近年來各地政府非常熱衷于請房地産商建設場館,房地産商大舉介入,其目的跟專注于展館投資運營並不一樣,盈利點或許不在于場館運營。對地方政府來說,雖然可以無需立即出資,暫時緩解了財政壓力,但卻可能帶來未來的財務負擔,因爲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大量場館的出租率不足10%。因此,地方政府在與房地産商合作建設展館的時候,既要保持適度超前,同時也要警惕所帶來的未來財務負擔。但對組展企業來說是好事,那麽多的展館建完以後需要會展項目來補充,組展企業就成了香饽饽,大家都希望把場館的利用率提高,對組展企業就會提供很多優惠政策。
從主辦的角度來看。華爲、騰訊等技術公司爲展會提供了非常好的技術支撐和可利用的手段,我不覺得他們是跨界,反而可以說是合作夥伴,是爲會展增添發展動力的工具。真正跨界來的是一些頭部企業。他們利用信息資源和行業優勢舉辦全生態産業鏈的展會。這種跨界具有相對的壟斷優勢,對專業會展企業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空間擠壓。這是值得認真研究和重視的。
從展覽的不同類型看,創新效果有哪些?
從展商參加展覽的主要目的將展覽大致分爲三類。第一類是展示成果型展會,第二類是交易型展會,第三類是體驗型展會。
疫情以後,這三類展會的創新力度和效果不盡相同。其中最成功的是第一類以成果展示或品牌推廣爲主的展會。這其中我們東浩蘭生也做了一些嘗試和探索,比如5月10日雲上中國自主品牌日活動,這是疫情防控常態化下的第一個國家級經貿類展會活動,也是首個“雲展”項目,各個省市都可以在雲展廳內做成果展示彙報;又如7月份的世界智能人工大會的線上展廳,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;9月份我們又爲安徽世界制造業大會打造了網上展廳。
這三個項目都是以政府爲主導的,以形象展示和品牌推廣爲主的展會,所以它做的效果比較好,這是在創新過程當中成果最好的一類。
第二類是交易爲主的展會。其中以出口導向爲主的展會相對比較好,因爲它的迫切性和動力比做內循環爲主的展會要大要強。今年有個突出的現象就是線下舉辦的實體展會、參展效果和觀衆質量都不錯。今年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就是一個以線下爲主的展覽會。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情況下,專業觀衆比去年增長了4.7%。所以對工博會來說,做線上的動力和願望就來得不那麽強烈。這也是以內循環爲主的B2B的展會沒有形成很好創新模式的原因。
第三類展會是體驗型的展會。這種展會主辦方大都是互聯網企業,其參與者本來就在線上。主辦方創造了一個線下互動交流的機會。現在這類展會現在越來越多,參與者基本都是90後的年輕人,他們在線上進行交易,交流,玩手遊,做手伴,主辦方爲回饋他們,提供了線下交流互動的機會,從而引發又一輪的線上熱潮,這類展會的目的就是要由線上轉到線下。
因此,在當今會展業提出的數字化轉型或者說線上線下融合,各類展會的動力與效果是不一樣的。
如何構建可持續的會展業創新發展之路?
我們致力于構建一條數字化轉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,特別是以B2B展會爲主的企業。正是基于此,今年“三新展”吸引了衆多業內外的參與者。期待技術公司能和主辦方一起探討形成可持續的創新發展道路。但我認爲還有兩個關鍵問題需要探討:第一是能否把主辦方的資源和展會維持好?第二能否爲各個參與方提供附加價值或創造新的價值?如果這兩個問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維持和進化,可持續的創新發展的道路將很快到來。
陳輝峰
東浩蘭生會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裁
硕士研究生。现任東浩蘭生會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总裁,东浩兰生会展集团执行董事。
历任東浩蘭生會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,上海兰生(集团)有限公司营运管理部总经理,投资(战略)发展部总经理、东浩兰生(集团)有限公司投资发展部总经理。